rrssttrst 发表于 2018-3-19 11:37:55

看变化,报党恩——大学生眼中的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二

蒋军:要把爱的薪火传承下去
蒋军在学校门口留影。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在我最艰难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好心人,再加上国家出台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不仅使我的生活有了保障,还可以让我顺利地完成学业。”蒋军感激地说。
  今年19岁的蒋军是富县直罗镇姜家川村人。他10岁时父母离异,13岁时父亲病逝,生活十分困苦。在政府帮扶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亲戚的帮助下,蒋军顺利读完中学。2017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工业大学。
从苦难中走来
  2009年,蒋军的父母离婚。母亲带着蒋军的姐姐改嫁他乡,蒋军由父亲抚养。为了让蒋军上好学,父亲蒋邦胜在县城租了房子,带着10岁的蒋军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
  “离婚后,爸爸一直闷闷不乐,每天抽很多烟,经常独自喝闷酒,身体每况愈下,后来就生病去世了……”蒋军回忆说,那一年他13岁。
爱心涌动暖心田
  “爸爸去世后,因为没钱租房子,我和奶奶住进了小爸蒋邦红(蒋邦胜的弟弟)家。小爸家的房子很小,只有两间卧室,我和奶奶住一间,小爸、小妈和他们的女儿住一间。他们后来又生了个小弟弟,全家四口人挤在一间小屋里。”蒋军说,“小妈对我非常关心,给我做饭、洗衣服,还经常给我买新衣服。”
  虽然有亲属的帮助,但是困难的境况还是使蒋军经常产生辍学的念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富县政协主席苏合玲包扶直罗镇姜家川村。成为苏合玲的帮扶对象后,蒋军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2015年的一天,苏合玲阿姨来学校看我,看到我身体瘦弱,面色不好,当即就安排我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阿姨非常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经常给我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物品以及学习用品,总是鼓励我要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蒋军说,在苏合玲的帮扶下,他很快申请到了低保和各项救助补贴。苏合玲还积极协调富县爱心企业家、陕西龙林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再来对蒋军进行长期帮扶。从2015年起,每年为蒋军提供5000元的助学金,直至大学毕业。
学业有成回报社会
  2017年7月,蒋军被长春工业大学录取。当蒋军正为上学的费用发愁时,苏合玲和常再来带着学费来到了他家。“帮助我的人还有很多。”蒋军说,“有政府的资助和好心人的帮助,现在学费和生活费全都有保障,我可以安心读书了。”
  据富县扶贫局局长周述勤介绍,蒋军家的窑洞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2017年2月,根据扶贫移民搬迁政策,蒋军家在直罗镇分到5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该县还对蒋军和所有的贫困大学生每年资助6000元的助学金。
  2月26日,记者在蒋邦红家见到了蒋军。他高高的个子,文质彬彬,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在交谈中,蒋军说得最多的词是“感恩”“感谢”。
  当天蒋军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第二天去长春上学。怀着对家乡的眷恋,蒋军想再回老家去看看。记者随他来到距县城60多公里的姜家川村。
  宽阔的道路、平整的土地、焕然一新的村委会、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蒋军说:“以前的姜家川村,道路坑坑洼洼,吃水不方便,手机信号也不好,还经常停电。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村里来了很多干部,帮助村民谋发展、搞建设,修路、架电线、接自来水、建鱼塘、打扫卫生……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
  蒋军学的是软件工程专业,这是他从小追求的理想专业。“我很幸运生长在这么好的时代,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蒋军说,“我会牢记党的恩情和所有帮助我的好心人,一定要把爱的薪火传承下去。我现在要刻苦学习,以后要在计算机行业有所建树。有了本领,我才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王艳:学成后,努力回报家乡

王艳在学校宿舍认真学习。
本报记者 李艳摄

  2月25日晚,古城西安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中。西北大学长安校区6号女生宿舍楼上,只有零星的窗户亮着灯。其中,就有大四女生王艳所在的三楼宿舍。
  6个人的宿舍,目前只有她一人,因为学校到3月2日才开学。王艳正在收拾行李,第二天她要去北京联系工作。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跑那么远找工作呢?“目前,我们国家软件业发展最好的两个城市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深圳。我想去北京,主要是开开眼界,多学些知识!”说话间,这个戴着眼镜的文静姑娘,眼神中满是憧憬和向往。
  小山村飞出了“金凤凰”
  王艳家在铜川市宜君县彭镇西洼村,家里6口人,分别是爷爷、姑姑、爸爸、妈妈、弟弟和她。因为姑姑只比王艳大3岁,所以,家里实际上有3个学生。而这,全靠王艳的爸爸打工挣钱供养。
  王艳考上大学时,她的姑姑已在沈阳工业大学上大三了。一个家庭两个女孩子都上了大学,这让村里人十分羡慕。村民们都说:“土窑洞里飞出了‘金凤凰’。”
  家里的经济状况本身就捉襟见肘,还要供两个大学生和一个小学生上学,难度可想而知。可王艳的爸爸咬紧牙关对孩子们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上学!”
  勇于追梦的理工女
  2014年9月,王艳踏入了西北大学的校门。一入校,她就办理了2.4万元的助学贷款。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还在校图书馆干过小时工,在餐厅打过工。
  作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王艳说,她曾经比较自卑,总爱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王艳慢慢找回了自信,并先后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
  随着我省对贫困大学生助学政策的不断完善,王艳的助学金从一年2500元增加到3500元。2017年,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她又得到了6000元的生活费补助。
  当越来越多的温暖倾注到王艳身上时,她积极向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期间,王艳获得过两次三等奖学金等奖励。
  春节前,王艳在网上投了几份求职简历,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北京和杭州两家软件企业的回复。
  “没上大学以前,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现在,我就希望每天都能接触到、学到新知识,这才是有意义的生活。”王艳说。
  2017年,王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谈起未来,王艳说,她想利用自己学的软件知识,为宜君县众多餐饮商户搭建一个外卖平台,让家乡人也能享受足不出户就能点餐的便捷。
  脱贫的动力更大了
  2月26日,记者来到彭镇西洼村。
  王艳的爷爷王来运正在4孔砖窑前晒太阳。环顾四周,大大的院子里,王艳说的3孔土窑找不见了。
  王艳的爸爸王胜利指着西面的空地说:“土窑因为是危房,住不了人,已经拆了。现在的院子,是由我爸的小院和我的小院合起来的。”
  “我今年就能住上县城的移民搬迁安置房了!”王艳的爷爷激动地说。在全县“五好新风助脱贫”评选中,王来运家获得“脱贫愿望好”“明理感恩好”“脱贫效果好”3个奖牌。
  在国家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王艳的爸爸最大的感受就是压力小了。他说:“家里的住房、孩子们的教育和老父亲的医疗费都有了着落,每年还能领到932元的核桃托管分红,我的压力减轻了一大半。”
  压力小了,动力更大了。王胜利说,下一步,他想放开手脚干,除了打工外,还想结合县上的扶贫项目,搞一些种植、养殖产业,争取早日脱贫。
陈少龙:“我家发生了大变化!”

陈少龙在家里学习时的“书桌”由一高一低两个凳子组成。
本报记者 陈瑾摄

  2月25日,记者来到宝鸡市扶风县午井镇吕家庄村。一见到记者,陈少龙就指着院子里即将完工的新房子开心地介绍说:“村上资助我家建的房子马上就要完工了,过些日子就能搬进去了。”
  陈少龙家3口人,爷爷患有肺气肿需长期治疗,父亲打零工收入很低,陈少龙上学负担重,全家生活举步维艰。但是,性格好强的陈少龙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他说,这一切,全靠党和政府的帮助。
  立脱贫之志
  “2014年,我还在扶风高中上学,每学期要交2000多元的学费,每周还需100元左右的生活费。家里全靠父亲打零工挣钱维持,经济十分紧张,是教育扶贫政策帮我免除了学杂费,使我能够正常完成高中学业。”陈少龙说道。
  2017年,陈少龙拿到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8000多元的学费让一家人一筹莫展。
  但是,通知书下来后没几天,学校的老师和村里的干部就分别打来电话。原来国家对精准扶贫户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补助5000元学费,还给异地上学的学生1000元的路费和短期生活费补助。
  “这一下子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陈少龙感激地向记者说,进入大学后,学校还给精准扶贫户大学生每人3000元的生活费补助,这样,他在学校的支出也不用过于担心了。“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帮扶,我不可能圆自己的大学梦。我会比别人更努力,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改变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他说。
  感政府之恩
  说起受到的帮助,陈少龙说他最不能忘怀的就是一直帮他照顾爷爷的帮扶干部和村委会干部。陈少龙的爷爷今年81岁,年轻时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而陈少龙的爸爸常年打工在外;他自己也一直在外上学,爷爷只能一个人在家。
  2016年,当地政府给每户贫困户安排了帮扶干部,陈少龙家就由扶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中心业务科科长朱红科帮扶。“我记得有个冬天我来看望老人,家里又黑又冷,一进屋子看见老人裹着被子蜷缩在炕上瑟瑟发抖。”看到这个情况,朱红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以后一周至少来一次,定期看望老人。他用实际行动遵守着自己的诺言,每次来都会和老人聊聊天,冬天还帮老人烧炕。
  朱红科还和村干部一起,帮忙落实镇医院的医生签约上门服务、老年人体检等一系列扶贫措施,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体检和治疗。在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帮助下,陈少龙爷爷的身体越来越好,已经一年多没住过医院了。
  鼓奋进之气
  陈少龙家现在所住的房子是20世纪80年代的土木结构房,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房,家里无法拿出钱来修缮房屋。
  村委会经过协商,决定通过危房改造扶贫政策补贴,重修陈少龙家的房子。村委会一次性为他家危房改造投入了6万余元。2017年冬天,在村组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一座崭新的房屋即将建成。
  “有了新房子,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雨天漏雨、冷天进风了!”陈少龙告诉记者。
  “这次寒假回来,我发现村里还有许多民生项目正在实施,整个村子在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少龙感慨道。据了解,2017年吕家庄村还实施了生猪代养等脱贫项目,每年每户能拿到近300元的分红。
  陈少龙说:“党和政府给予我的帮助增强了我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我一定牢记党恩,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飞婷:饮水当思源 立志报党恩
对张飞婷和她的家人来说,2018年的春节过得格外温暖。
  “春节前,家里装上了电热板,可暖和了。我妈妈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小手术,按政策免除了手术费用,家里没花钱。年前政府还送来了米、面、油……”张飞婷细数着政府对她家的帮助和关心。
  “扶贫圆了我和姐姐的大学梦”
  今年刚满18岁的张飞婷是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东元村人。2017年,她考上了陕西科技大学。
  在张飞婷看来,如果没有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帮扶工作,她和姐姐就没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
  张飞婷家4口人,家庭收入来源依靠父母务农。后来,父亲因病不能干重活,生活的担子就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尽管辛苦持家,勉强维持日常生活,但无力供两名学生读书。
  张飞婷说:“姐姐比我大4岁,考上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时,爸妈一度为学费发愁。后来他们了解到一些帮扶政策,申请到了补助,姐姐去学校还申请了助学贷款,才顺利上了学。全家人打心底里高兴。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考大学。”
  2017年7月,张飞婷如愿考上了大学,可一年6000多元的学费又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幸运的是,在入学前张飞婷得到了民政资助和社会资助共7000元,学费问题解决了。
  “拿到资助的学费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除了感恩,我真的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张飞婷说着,眼里泛起泪花。
  “家里的状况因扶贫而改变”
  这个寒假是张飞婷上大学后在家里住得最久的一段时间,她想好好照顾家里,因为开学后,她和姐姐就不能经常回家了。
  “上学后,家里大小事就靠妈妈一个人,我们还挺不放心的。多亏有李姐,平时家里有什么事,给李姐打个电话,她都是第一时间赶到。没事时她也经常到我家看看,询问家里的情况,我们全家都很感激她。”张飞婷说。
  张飞婷说的“李姐”叫李越,是西安市鄠邑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2017年6月,李越成了张飞婷家的“一对一”帮扶干部。
  李越说:“虽然平时接触不多,但飞婷给我的印象特别好。她学习刻苦,也很顾家,懂得感恩。”
  “我家的生活状况因扶贫而改变。”张飞婷说。目前,张飞婷家每月可领低保近2000元,家里还有4亩耕地,种植小麦和玉米。2017年9月,在李越的努力下,村上给张飞婷的妈妈安排了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500元。
  李越说:“精准扶贫就是要根据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脱贫方案。结对帮扶以来,我帮飞婷家申请了两笔小额产业贷款。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加上年底的分红收入,飞婷家2018年脱贫问题不大。飞婷的姐姐今年就毕业了,就业以后也会有收入,这样一来,她家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要好好学习,回报党恩”
  “脱贫攻坚工作的每一件事都是实事好事,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张飞婷指着挂在家里墙上的“扶贫口袋”说,“现在一名帮扶干部负责一户,扶贫工作更加精细化、系统化。像这个‘扶贫口袋’里有我家的所有信息,还有政府帮扶政策、脱贫宣传画等资料,以及帮扶干部、有关部门的联系方式。”
  “正因有了脱贫帮扶工作,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家庭才有信心、有希望脱贫。我要好好学习,回报党恩。”张飞婷告诉记者。

西安扶贫订阅号 | 微信号:xatpgj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变化,报党恩——大学生眼中的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二